{{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失智症其實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化現象,它是一種逐漸損害大腦功能的疾病,使人們無法正常自我照顧。在台灣,我們經常會將這種照顧工作視為家庭的責任,這不僅讓失智症患者承受著痛苦,也讓家庭成員背負著沉重的壓力。
這篇文章將帶你從了解失智症的階段,再到照顧失智症的心態,最後告訴你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訣竅以及可以協助你的資源,減輕你照顧長輩的巨大壓力!
失智症通常會依照症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輕度、中度以及重度:
在輕度階段,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記憶衰退、注意力減退和語言能力下降等狀況,但基本上仍能日常活動。
然而我們時常認為這純粹是一般老化的現象,使得這些症狀在早期並不明顯,進而被忽視。
到了中度階段,患者的認知能力進一步衰退,會開始出現困擾家人的行為,如反復無常、焦慮不安、夜間活動增多等。
除此之外,他們可能無法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如正常吃飯、洗澡和上廁所等,甚至可能出現尿失禁的情況。
重度階段的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甚至是喪失語言能力,必須要旁人 24 小時的監護。在大腦認知功能上,他們可能無法認出家人和朋友,可能連自己是誰都記不清。
看著親人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困擾與壓力,多數人對於這種未知的情況必然會感到非常無助。
當我們的親人被診斷為失智症時,我們多多少少會感到震驚與煩惱。但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就如同照顧自己一樣重要。
照顧他們會需要的不僅僅是醫療知識和護理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們的感受,有同理心,體諒他們的困難。
同時,照護者也不能忘記照顧自己,找到照顧長輩與自己的生活平衡,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有體力和精神照顧好長輩。良好的照顧能夠減緩失智症的惡化,而良好的心態則能減緩自身的壓力!
面對失智長輩無法自理的情況,以下四大訣竅或許可以為你提供些許幫助!
許多長輩或家庭成員會因為各種原因不願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斷,但是及早的了解並且規律的追蹤失智症的病情,可以幫助我們預期患者的需求和行為變化,也能避免因為病情的惡化而措手不及。
固定時間吃飯、上廁所、吃藥和就寢等,維持生活規律能夠減緩患者的困惑並且建立安全感。同時也幫助我們更好的安排行程規劃,不會因為長輩們的病情而手忙腳亂。
對於有尿失禁問題或者行動不便的長輩,可以依照長輩的狀況在市面上選擇合適的成人紙尿布,減少可能會產生的便溺問題。
另外也可以在家中長輩時常經過的地方裝上輔助扶手,例如浴室、樓梯等。如果無法時常親自在家照顧長輩,在家中加裝智能監視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長輩已經難以正常溝通,可以嘗試使用簡短、易懂的用詞,甚至可以搭配肢體語言或圖案符號等方式進行溝通。
這種方法可以大幅減少雙方溝通上的時間成本,進而避免因為溝通困難而上升的心理壓力。
失智症照護對於身心都有一定程度的挑戰。其實政府和許多慈善組織都提供了各種免費的護理諮詢和照護技巧訓練等,幫助照護者應對照顧過程中的困難。
另外,政府也提供了輔具資源,如床欄、扶手、輪椅等,協助改善失智者的生活品質。這邊提供幾個免費的失智者照護免費資源,陪你一起面對照護過程!
面對失智症,無論對患者或是照護者都會是一個長期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長輩是自願患上失智症的。
同時也要記得照護者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很重要,給自己充足的休息和和照護知識,才能有更多的力氣去照顧長輩!